
□李菁
随着政策的倾斜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与个人参与绿色金融的潜力正被逐渐挖掘和重视。在这一领域,我国银行业创新空间广阔。
在提升中小企业可持续金融可得性方面,公共部门可以发挥一定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贷款、可持续债券和股权投资。同时,公共部门还可以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政府引导基金和货币政策激励等手段动员社会资本向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这类政策工具需要公共部门分担风险,改善社会资本风险收益情况,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个人参与绿色金融方面,银行在碳账户和绿色消费领域拥有广阔的创新空间。银行通过推出个人碳账户,将绿色出行、新能源车使用等用户低碳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碳资产”,不仅能开发出碳积分兑换消费券、金融产品优惠等权益,还可探索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等模式。目前,多家银行已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碳账户。例如,“中信碳账户”依托中信银行手机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平台,以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为广大用户提供碳账户开通、核算、查询、兑换等功能服务。
除了打造“碳账户”,银行还能在推动绿色消费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可考虑推出绿色信用卡,提供绿色出行优惠、积分兑换权益等。针对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绿色消费提供专项低息贷款,构建绿色商户联盟拓展消费场景。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绿色存款、碳积分关联信用评分等方式,将个人资金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在政策支持和金融科技赋能下,逐步构建“碳资产—金融产品—消费场景”闭环生态,实现个人绿色金融参与常态化。
(作者系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
(记者许予朋/整理)2025最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公司
申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